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出版学院)氧森南昆百千万实践团积极响应广东省“环罗浮山—南昆山”生态振兴发展战略,在广东省省委网信办指导下依托“网络强村”工作模式,赴惠州市龙门县南昆山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本次实践聚焦“生态+文旅”融合发展与“网络强村”建设双重主题,团队以“实地走访+数智传播”调研模式,围绕民宿经济、美食品类、生态资源、非遗传承等重点板块,探寻南昆山区域乡村产业的协同路径,以青年视角打造《我眼中的南昆》十部南昆山专题纪录宣传片,参与构建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出版学院)学子网络强村的发展范式,探索“环两山”工程传播创新路径。
氧森南昆实践团与文化调研受访者李先生合影
氧森南昆实践团与龙门县百千万双百行动服务队林凯玉老师合影
解码文旅融合民宿样板
氧森南昆实践团深入南昆山20+民宿采访调研
作为撬动南昆山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民宿产业承载着文旅融合的示范意义。实践团对南昆山民宿生态展开了系统性调研,足迹遍及高山别墅、花溪雨、爱树·南昆秘境、翠兰谷生态度假村、雅玥民宿等二十余家具有标杆性的特色民宿。
氧森南昆实践团采访库里兰90后主理人创业故事
在高山别墅,对话南昆山民宿“拓荒者”,深入解析其发挥“头雁效应”、带动乡邻共同致富的创业历程与社会价值网络。在库里兰民宿,聆听90后主理人如何将前沿艺术理念与在地山野生活美学相融合,打造独具格调的文化体验空间。在雅玥民宿,深度探究“民宿+酒厂”这一创新联营模式背后的资源共享逻辑、协同发展机制与在地产业链延伸实践。
民宿主理人们敞开心扉,分享了他们在南昆山这片热土上的故事。这些饱含创业激情、乡土情怀的深度对话,构成了《我眼中的南昆山》专题纪录宣传片中民宿人物篇章中极具张力的核心叙事素材,生动诠释了文旅融合的“南昆民宿样板”内核。
探寻乡村烟火增收链条
深入南昆山,实践团用镜头捕捉最具代表性的客家风味——竹筒饭的清香蒸腾、胡须鸡的浓郁酱香、观音菜的鲜嫩脆爽,记录从食材处理到美味上桌的每一个动人烟火瞬间。
氧森南昆实践团采访拍摄南昆山佳佳农庄老板
探访中,佳佳农庄借力线上引流的新思路,与竹庄餐厅坚守传统手艺的初心相映成趣。两者殊途同归,都深深植根于“靠山吃山”的智慧:鸡鸭自养、蔬菜自种、竹材自伐,构建起一个生态友好、自给自足的循环体系。这不仅凸显了南昆山独特丰饶的山林禀赋,更生动展现了当地人巧妙融合农业与旅游的发展之道。
打造《南昆竹间味》南昆山特色客家美食纪录片
这些客家菜肴,是山林风物的浓缩,更承载着一代代人的生活情感与记忆。实践团希望通过打造《南昆竹间味》美食纪录片,以青年视角,将“南昆味道”背后这些充满烟火气的故事娓娓道来。让这份根植于青山的质朴滋味被看见、被铭记、被分享,在守护客家文化记忆的同时,开辟一条饱含情感、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传播新路径。
挖掘生态发展深层逻辑
九重远眺的层峦叠翠、川龙瀑布的飞珠溅玉、观音潭的澄澈清幽……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共同构成了南昆山令人心驰神往的生态画卷。实践团此行,旨在通过实地走访与影像记录,深入解读“山水资源 - 沉浸式体验 - 创新传播”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南昆山的自然之美突破地域限制,触动更多人的心灵。
在翠兰谷生态兰园,实践团邂逅了近600种静谧绽放的兰花,更遇见了一位与之相守四十载的守护者——邓伯。他将半生心血倾注于此,这份守护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种植,升华为对兰花高洁品性的致敬与生命信仰的传承。他的存在,本身就如一株空谷幽兰,不言不语,却极致纯粹、无比坚韧,这份静默的伟大令人深深动容。
氧森南昆实践团采访拍摄兰花守护者邓兆平先生
山林之间,实践团还记录下另一位“守望者”的身影——一位潜心研究蜻蜓物种分类二十余年的学者。他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是对“研学+自然教育”理念最生动的诠释,也为南昆山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提供了坚实的支点。
氧森南昆实践团采访南昆山昆虫学者
实践团深刻认识到,生态不应仅是镜头里定格的风景,更是值得被深入挖掘、深情讲述的丰富内容。调研之后,实践团开始重新思考:乡村传播的核心,或许不在于仅仅呈现“看得见”的风景,更在于阐释其背后“看不见”的生态价值与和谐共生的人地关系。如何运用实践团的专业,让这些动人的生态故事突破圈层,被看见、被理解、被珍惜,是此行留给实践团最珍贵的启示与前行方向。
推动传统文化数智传播
在南昆山中医医养中心,实践团系统调研了针灸、中草药、气功等传统技艺如何与当地独特的山水生态相融合,逐步形成了一套以人为本、环境滋养的“山地医养模式”。这一模式不仅深厚扎根于传统智慧,也正日益成为推动南昆山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氧森南昆实践团采访拍摄南昆山中医医养中心创始人
为深入捕捉这一模式背后的人文精神,团队专访了多位扎根南昆修习武术、太极的爱好者,并以他们真实的故事为蓝本,创作了人物纪实短片《南昆问道,养心之行》,真切展现这片土地所孕育的身心共养之道。
氧森南昆实践团采访拍摄太极爱好者李先生
实践团还聚焦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深入客家人酿酒现场,制作纪实短片《南昆酿清欢》。镜头记录下传承人既严格遵循古法工艺,又积极创新酿造技术、开发新品,并探索“酒旅融合”新模式的全过程。这一切努力,正使千年客酿焕发全新生命力——不仅赋能乡村振兴,更生动诠释了源自山水、融入日常的酿造智慧与人间清欢。
氧森南昆实践团采访拍摄南昆山非遗客家酿酒
实践过程中,实践团也注意到不少非遗项目仍面临“出圈难、变现难”的现实困境。这引发团队持续思考:如何借助青年视角与新媒介语言,将“古老”转化为“新潮”,让传统实现可持续传播?实践团尝试通过数字化手段和内容策展,对中草药文化、美酒酿造等传统内容进行创意重构,以提升其传播效能与文化影响力,探索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有效传播路径。
一场人文与自然共融的青春实践
氧森南昆实践团与龙门县百千万双百行动服务队林凯玉老师合影
经过深入调研,团队成员们在南昆山的大自然中触摸生态脉搏,在民宿主人的故事里感受创业热情,在非遗作坊的烟火气中品味文化温度。
“同学们用脚步丈量民宿集群,用镜头捕捉美食烟火,解码生态人文密码。同学们在调研中成长,将学校所学与乡土需求相联结,便是此行最有意义的收获。”带队老师冯婷表示。
此次南昆之行,广东财经大学氧森南昆实践团的成员们依托广东省“环两山”发展战略与“网络强村”工程,以青年视角讲述乡村故事,用镜头记录当地自然美景、乡村人文烟火,以AI技术赋能南昆山文旅数智传播,打造系列人文故事纪录片宣传等方式提升惠州市龙门县南昆山当地文化表达力,探索“生态+文化+科技”三位一体的乡村传播路径。他们希望用每一次实地走访拉近青年与乡村的距离,用每一段影像留下时代的温度,为南昆山注入青春活力,也为数字乡村建设贡献传播力量。
来源:广东财经大学“氧森南昆”实践团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