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中旬,郑州大学一支由多学科学生组成的志愿者团队,成功开展了为期数日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以“寻旧迹重温峥嵘史,览文博深植家国情”为主题,聚焦河南省濮阳市范县的冀鲁豫边区颜村铺革命旧址及冀鲁豫边境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同时深入周边乡村,开展红色教育、乡村调研与助老帮扶工作,实现了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老龄关怀的有机结合。
活动响应国家文化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号召,旨在通过实地探访革命历史遗址,推动青年学子深入学习革命历史,并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冀鲁豫边区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根据地,记录了军民团结抗战的辉煌历史,其丰富的红色资源为本次活动提供了宝贵的教育素材。
实践团队由具备文史、新闻传播、影视制作等多学科背景的学生组成。活动期间,团队成员分工明确,协同合作,确保了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团队首先前往冀鲁豫边区颜村铺革命旧址和冀鲁豫边境革命根据地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成员们通过实物、场景和史料的展示,系统了解了1938年至1948年间冀鲁豫边区的革命历程,包括“反扫荡斗争”和“大生产运动”等标志性事件。
在革命旧址,团队以沉浸式和互动式的方式开展活动。成员们首先在旧址正门广场列队,聆听讲解员介绍旧址的历史定位及老一辈革命家在此的活动史实。随后,通过重温入党誓词和集体诵读《冀鲁豫边区军民抗战宣言》节选,增强了历史现场感和奋斗精神。
图为全体成员重温入党宣誓词 何亚杰摄
在分区参观环节,团队成员依次探访了边区历史纪念馆、领导人旧居、兵工厂旧址、战地报社、战地医院旧址及鲁西银行旧址等功能遗址。通过查看革命文物、历史图片及复原场景,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务实作风与为民情怀,以及边区军民自力更生、攻坚克难的精神。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边区历史纪念馆 何亚杰摄
聚焦老龄关怀,传递温暖力量
除了红色教育,团队还将目光投向了乡村中的老年群体。在周边乡村,团队成员开展了“暖心助老”行动,通过走访慰问、生活帮扶等形式,为老年村民送去关怀与温暖。成员们为多位高龄、独居老人送去了米面粮油等生活物资,并耐心倾听他们的生活需求,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一位参与活动的老人感慨道:“这些孩子就像我们的亲人一样,不仅带来了物资,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
在助老过程中,团队还注重挖掘老年群体中的“红色记忆”。通过与老年村民的深入交流,成员们收集了许多珍贵的口述历史资料,这些资料不仅丰富了革命历史的细节,也为乡村文化传承提供了生动素材。
图为实践团成员慰问独居老人 何亚杰摄
深入乡村调研,助力乡村振兴
团队还深入周边乡村开展实地调研,围绕旧址保护、乡村发展需求等主题,与村两委干部及村民进行了广泛交流。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的方式,团队了解了旧址保护对当地经济、文化的影响,以及村民在红色旅游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迫切需求。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村民交谈进行实地调研 何亚杰摄
调研中,村干部普遍反映,旧址的保护与开发为乡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交通不便、讲解员短缺等挑战。针对这些问题,团队提出了多项建议,包括培训村民成为讲解员、改善周边道路条件、开发红色研学路线等,得到了村两委的高度认可。
此外,团队还开展了多场红色故事宣讲活动,覆盖当地村民和学生群体,通过生动讲述革命历史,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和文化自信。同时,团队拍摄了大量素材,制作了红色主题微视频,并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发布推文,有效扩大了活动影响力。
实践团成员合影 村委会供图
活动结束后,团队系统整理了学习成果,包括多篇史料解读笔记和乡村振兴调研问卷。这些成果不仅为青年学子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学习资料,也为地方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青年学子深入了解了革命历史,增强了社会责任感,还通过实际行动助力了乡村振兴与老龄关怀。未来,此类活动模式有望为更多同类实践活动提供有益借鉴,推动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