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河北工业大学调研团队深度调研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平津战役纪念馆成为思政教育创新实践的生动样本

2025-09-09 09:51:47 编辑:拓

近日,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调研团队完成了一项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教学基地、地域红色文化资源在"大思政课"建设中的有效利用情况》的深度调查。该调研以天津市平津战役纪念馆为典型案例,通过对505名不同身份受访者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系统评估了红色文化资源在新时代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调研结果显示,在国家领导"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重要指示精神指引下,以平津战役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场馆正在从传统的文物展示场所向现代化的思政教育实践基地转型,成为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平台。数据表明,超过60%的受访者对平津战役历史背景具备基础认知,63.96%的受访者了解"大思政课"教育理念,充分表明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传播功能和教育价值得到了有效发挥。同时,调研团队通过严谨的统计分析发现,认知度对体验感知的标准化影响系数达到0.963,体验感知对教育效果的影响系数为0.947,揭示了"认知-体验-效果"这一思政教育的内在作用机制,证明了优质的参观体验是实现价值内化的关键转化桥梁。

数字化技术正在重塑红色文化传播方式,为思政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调研团队发现,平津战役纪念馆在数字化建设方面已初具规模并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纪念馆建成的VR体验区在2024年吸引了1.2万人次参与体验,受访者对数字技术展陈的认可度达到30.89%,甚至高于传统实物展陈的28.6%,充分显示了数字技术在增强红色文化感染力和吸引力方面的独特优势。纪念馆还积极探索"互联网+红色教育"模式,开发了包含72个互动热点的线上虚拟展厅、富有趣味性的动漫课堂以及"红色寻宝之旅"等创新项目,让参观者能够通过多元化、立体化的方式深入了解平津战役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实现了从"走马观花"到"深度体验"的转变。

校馆协同育人模式展现出从"参观式"向"课程型"转变的明显趋势,但仍有巨大发展空间。 调研显示,"校馆合作开发课程"在教育途径有效性排序中位列第一,得分达到3.05,充分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对深度校馆合作的强烈期待和高度认可。平津战役纪念馆已与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商务职业学院等多所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大思政课"教学活动,在课程开发、师资培养、学分互认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纪念馆姚馆长在接受调研团队访谈时表示:"我们正在努力将红色文化资源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让历史'活'起来,让思政课'火'起来,通过馆校深度合作构建更加生动有效的育人模式。"然而,调研也发现当前校馆合作在覆盖范围、合作深度和机制保障等方面仍存在不足,68.2%的思政教师认为合作课程数量偏少,亟需在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等方面进一步加强。

讲解质量成为影响思政教育效果的核心驱动因素,专业化分众服务需求日益凸显。 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调研团队发现讲解员专业水平以0.684的关联度位居所有影响因素之首,"缺乏深度讲解"的关联度也达到0.678,排名第四,形成了正反双向验证。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确认,内容匹配度和互动体验对参观者的体验感知贡献突出,标准化载荷分别达到0.647和0.671,而这两个关键维度的核心都指向讲解服务的专业性和适配性。调研发现,当前讲解服务在面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知识背景的参观群体时,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模式,难以满足分众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专题讲座和研学实践活动被确认为最优教育途径,关联度分别达到0.681和0.678,而沉浸式体验项目的关联度相对较低,仅为0.660,反映出当前部分沉浸式项目存在内容与教育目标脱节的问题。

基于深入的实证研究,调研团队提出了系统性的改进建议和发展对策。 针对纪念馆方面,建议构建专业化分众讲解体系,将讲解队伍建设作为资源投入的最高优先级,建立分层分众的讲解服务体系,针对中小学生开发故事化、互动化讲解方案,针对大学生强化问题导向和批判思维训练,定期开展讲解员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跨学科培训,建立质量评估与激励机制。同时建议创新教育活动供给模式,系统开发涵盖不同主题、不同难度层次的教育活动体系,制定年度展陈更新计划,将年均更新率从不足15%提升至30%以上,形成"基本陈列+滚动专题+教育活动"的组合供给模式。在数字化建设方面,建议重构数字化应用模式,从"技术导向"转向"教育导向",将VR/AR技术与具体教学任务深度结合,建设开放式数字化教育资源库,提供可嵌入高校教学平台的文物高清影像、讲解音频等素材包。

针对高校方面的建议主要集中在深化校馆协同育人机制上。 建议从项目合作转向战略合作,在师资互聘、学分互认、资源共享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将纪念馆资源深度嵌入思政课课程体系,共建研究队伍编制教学案例。同时建议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设计"课前-馆内-课后"学习闭环,通过前置理论学习、现场体验教学、后续反思总结的完整链条提升教育针对性,将纪念馆参观、研学、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纳入高校"第二课堂"学分体系。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建议提升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建立思政课教师与场馆专业人员的交流机制,打通校内教学平台与纪念馆资源库,建设数字学习空间与混合式教学场景。

随着"大思政课"理念的深入实施和红色文化资源价值的进一步挖掘,如何让红色文化资源真正"活"起来、让思政教育真正"火"起来,成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这份来自一线的调研报告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启示:只有通过深度的校馆协同、精准的分众服务、创新的数字化应用和完善的制度保障,才能真正实现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青年心中生根发芽,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

据了解,本次调研由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团队完成,调研团队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历时数月深入天津市平津战役纪念馆进行实地调研,获得有效问卷样本505份,涵盖大学生、中小学生、思政课教师、纪念馆工作人员及社会公众等多个群体,男女比例基本均衡,年龄分布合理,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代表性。调研团队还通过深度访谈、实地观察等多种方法收集了丰富的定性资料,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灰色关联分析等现代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了深入挖掘和科学阐释,确保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团队合照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