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9月9日讯 为激活历史村落资源,构建农文旅研学融合发展体系,嘉兴大学平湖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8月深入绍兴诸暨,选取集历史底蕴与生态魅力于一体的十四都村作为实践基地,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专题调研。
直面发展瓶颈:古韵村落待焕新
十四都村坐落于会稽山余脉,村内保留着明清古民居群、百年古道、传统手工艺作坊等历史遗存,兼具茶园梯田、竹海溪流等生态资源,是绍兴地区少有的“自然与人文双富集”村落。然而,调研发现,村落当前面临三大发展难题:一是历史文化资源散落,古民居、古道等缺乏系统串联,非遗技艺传承后继乏力;二是旅游产品季节性明显,春季采茶季客流集中,其余时段游客稀疏,资源利用率不足;三是业态形式单一,以简单观光为主,游客停留时间短、消费意愿低,未能形成产业链条。这些问题使得村落的优质资源未能充分转化为发展动能,振兴潜力亟待释放。
深入调研:摸清需求找路径
实践团队由6名跨专业学生组成,在十四都村村委会主任的协助下,开展了全方位调研。团队累计发放游客问卷300余份,详细了解不同年龄段游客对历史文化、生态体验、研学活动的需求;走访村内多位非遗传承人、老工匠,记录传统技艺的传承现状与活化难点;实地踏勘古村落布局、古道线路、生态点位,绘制资源分布图。通过系统梳理,团队明确了制约十四都村发展的关键因素:资源碎片化、体验浅层化、季节限制明显。
创新方案:三链融合促发展
结合调研结果,团队提出“文化链、生态链、产业链”三链融合的研学发展方案。在文化活化方面,设计四季主题研学路线,将古法采莲、访周氏宗祠非遗手作、寻古建筑木构技艺、制作西施团圆饼等活动串联;在生态转化上,依托茶园、竹海资源,开发“四季农事”课程,实现全季节活动覆盖;在产业延伸方面,规划研学基地、非遗工坊、农产品体验区等 8 大功能区布局,推动研学与民宿、农产品加工结合,带动村民增收。
实践意义:双向奔赴共成长
本次实践将高校智力与乡村需求精准对接,不仅为十四都村提供了可落地的农文旅融合方案,更成为平师学子成长的生动课堂。团队成员在田野调查中深化了对“产业兴旺、文化振兴”的理解,在跨专业协作中提升了资源整合能力。正如团队成员所说:“我们不仅是方案的设计者,更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在这里看到了传统村落的新可能,也找到了青年成长的方向。”
据悉,该方案已得到十四都村村委会的认可,部分研学活动将在秋季试运营。此次探索不仅为同类历史村落的活化提供了参考,更践行了“乡村发展需求与青年成长诉求双向奔赴”的实践理念。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