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9月9日讯 据央视网报道,为深入学习贯彻国家领导关于交通强国的重要论述和对铁路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和引导广大铁路干部职工积极投身交通强国建设,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开路先锋,2025年8月22日,中央宣传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面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最美铁路人”。
坚守,在寂寞里筑牢安全防线。
铁路网的每一寸延伸,都凝结着无数铁路人的坚守。青藏铁路的守护者们,常年与-40℃的极寒、稀薄的氧气为伴,在“生命禁区”里重复着巡检钢轨、检修设备的动作。他们的身影,是唐古拉山口最坚韧的“坐标”——每走一步,都要对抗高原反应的眩晕;每弯一次腰,都要仔细检查每一颗螺栓的松紧。一位老工人曾在日记里写道:“钢轨不会说话,但我要替它‘说话’——只要我多看一眼,旅客就多一分安全。”
这种坚守,是偏远小站里的“孤独守望”。在西南山区的某座四等小站,值班员每天要完成200余次列车接发、300余钩调车作业,手机通讯时断时续,却始终保持着“零误差”的纪录。他说:“小站的灯光暗,但旅客的归程不能暗。”当城市里的霓虹点亮夜空,这些铁路人用孤独的坚守,为千万家庭的团圆铺就了最坚实的路基。
创新,在突破中书写“中国创造”。
铁路人的美,不仅在坚守,更在创新中迸发的智慧光芒。京沪高铁的工程师团队,曾为攻克“跨江大桥无缝线路”难题,在实验室里熬过了300多个日夜。他们反复模拟温度变化对钢轨的影响,最终研发出“低温锁定+智能监测”技术,让高铁在跨江段也能实现“毫米级”平顺度,创造了“中国速度”背后的硬核奇迹。
创新的力量,同样闪耀在一线工匠的“微改进”中。一位从事动车组检修20年的技师,针对轮对检测耗时长的问题,自主研发了“多维度智能检测装置”,将单次检测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40分钟,大幅提升了检修效率。他说:“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而是在毫厘之间追求极致。”这些“小创新”汇聚成“大效能”,让中国铁路始终保持着领跑世界的底气。
奉献,在温暖中传递民生温度。
“人民铁路为人民”,这七个字早已融入铁路人的血脉。春运期间,当千万旅客踏上归程,铁路人却选择“逆向而行”——车站里,售票员的手指在键盘上翻飞,为旅客快速办理改签;列车上,乘务员推着轮椅穿梭,为老人孩子送上热粥;调度室里,值班员的目光紧盯着屏幕,用秒级调度确保列车准点。
一位参与过15次春运的列车长曾说:“我们多跑一步,旅客就少操一份心;我们少歇一分钟,团圆就多一分保障。”在疫情期间的“逆行者专列”、在暴雨中的“抢险救援列车”、在偏远山区的“慢火车”上,铁路人用行动诠释着“奉献”的含义——他们送走的是寒冬,迎来的是春天;他们告别的是小家,守护的是万家灯火。
以“最美”为灯,照亮奋进征程。
“最美铁路人”是一面镜子,照见了平凡中的伟大;是一把标尺,丈量出精神的高度。他们像一颗颗道钉,沉默而坚定地锚定了交通强国的路基;像一盏盏明灯,为后来者照亮了“敬业、精益、专注、奉献”的前行方向。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精神灯塔”。无论是科研攻关的实验室,还是服务旅客的第一线,亦或是守护安全的深夜岗亭,每一个岗位都是“交通强国”的战场,每一次坚守都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致敬。愿我们都能以“最美铁路人”为榜样,在自己的领域里发光发热,让中国铁路这张“金名片”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因为,每一个平凡的奋斗者,都是时代的“最美风景”。(文/王志强)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