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一条钢轨串起的黔西南“蝶变密码”

2025-09-09 16:42:44 编辑:拓

7月22日,贵州盘州市茶厅左线隧道出口,最后一对500米长钢轨精准落位的瞬间,标志着盘兴高铁全线铺轨工程圆满收官。这条全长98.309公里、总投资135亿元的高铁,以250公里/小时的设计时速和90.66%的桥隧比例,不仅刷新了贵州高铁桥隧占比的纪录,更在黔西南的群山褶皱里,铺展出一条“科技破壁、文旅串联、产业腾飞”的发展之路。当钢轨与道床完成“毫米级握手”,黔西南的“通江达海梦”照进现实,也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振兴写下生动注脚。

科技破壁,用“中国智慧”驯服喀斯特“天险”。

盘兴高铁的诞生,本身就是一场与自然极限的对话。90.66%的桥隧占比意味着,每修建10公里铁路,9公里要在地下溶洞、空中峡谷或悬崖峭壁中“闯关”。喀斯特地貌的暗河、溶洞、地裂缝,曾让这里成为“基建禁区”——传统勘探技术漏判的溶洞,可能导致隧道坍塌;陡峭的地形限制,更让施工机械难以施展。

但建设者们用“科技之眼”破解了地质迷局:地质雷达化身“地下CT”,以高频电磁波扫描地下,提前揪出隐藏的溶洞隐患;智能铺轨机练就“毫米级绣花功”,在闷热的隧道里将钢轨接缝误差控制在毫米级;无人机组成“空中巡检军团”,日夜穿梭监测轨道沉降,连一块道砟的位移都逃不过它的“法眼”。800多个日夜的攻坚,建设者们用技术创新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原本需要绕行绕远的“天险”,终在钢轨延伸中化作畅通无阻的坦途。这不是简单的“修路”,而是中国基建技术对复杂地理条件的又一次征服,为全球喀斯特地区铁路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

文旅串联,钢轨化作“画笔”,绘就多彩黔地新图景。

“以前从贵阳去万峰林要转3趟车,现在高铁直达,周末说走就走!”游客的期待,道尽了盘兴高铁对文旅产业的颠覆性影响。这条串联沪昆高铁枢纽与黔西南腹地的高铁,将贵阳到兴义的交通时间从5小时以上压缩至2小时内,更将万峰林的锥状峰林、马岭河的壁挂飞瀑、兴义万峰林的田园风光“打包”进“贵阳2小时旅游圈”。

高铁通车后,游客的行程单被彻底改写:清晨在黄果树瀑布看第一缕阳光穿透水雾,中午在荔波小七孔踩过青石板上的水花,下午到兴义万峰林骑行于田园之间,夜晚在苗寨听一曲八音坐唱——这条“旅游黄金线”串联起4个5A级景区、20余个非遗村寨,让“多彩贵州”从宣传册上的风景,变成“高铁票+扫码游”的沉浸式体验。更深远的是,布依族的铜铃、苗族的银饰、彝族的火把,正顺着钢轨走向全国:黔西南非遗文化体验工坊的游客参与量同比增长40%,蜡染、扎染产品的线上搜索量提升近三成。高铁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成为文化传播的“高速通道”,让沉睡的民族文化在流动中焕发新生。

产业联动,钢轨为引擎,激活区域经济“一池春水”。

盘兴高铁的钢轨下,藏着黔西南的“产业密码”。在顶坛花椒种植基地,农户们算着“经济账”:“以前运到广州要3天,现在冷链高铁12小时直达,损耗率从20%降到5%,每斤能多赚3块钱!”在兴义经济开发区,某装备制造企业已提前签约落户:“原材料从重庆运过来,物流成本降15%,产品出口东南亚也更方便了。”

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关键节点,这条高铁让黔西南从“交通末梢”变身“区域枢纽”:农业特色产品借“高铁快车”拓市场,工业企业沿轨布局建链条,服务业因客流增长迎爆发。预计通车后,沿线将新增就业岗位1.2万个,带动旅游收入年增30%以上。这不是简单的“客流增加”,而是产业生态的重构——高铁不仅缩短了空间距离,更打通了资源流动的“任督二脉”:曾经“养在深闺”的花椒、茶叶,如今通过冷链专列直达全国;曾经“散落山间”的非遗技艺,借助旅游客流形成规模化产业;曾经“依赖公路”的物流体系,因高铁的“门到门”服务实现效率跃升。

从“市市通高铁”的圆梦时刻,到“高铁经济圈”的加速成型,盘兴高铁正以钢铁为笔,在黔贵大地上续写着交通便民、产业兴州、文旅旺地的新篇章。每一段钢轨的震颤,都是黔西南奔向开阔未来的脚步声;每一座桥梁的跨越,都是中国基建技术对自然的深情对话;每一趟列车的飞驰,都是区域协调发展的一次生动实践。

当高铁的汽笛响彻乌蒙山,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条铁路的建成,更是一个地区借“铁”发力、乘“势”而上的振兴密码。盘兴高铁的故事告诉我们: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从来不是终点,而是发展的起点——它连接的不仅是地理,更是人心;带动的不仅是经济,更是希望。在这条“钢铁动脉”的牵引下,黔西南的明天,必将如万峰林的晨光般灿烂。(文/王志强)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