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激活乡镇基层的“一池春水”:破除“洗碗效应” 激发担当作为

2025-09-30 10:10:24 编辑:拓

本网9月30日讯 在部分乡镇基层,流传着这样一种消极心态:“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这种论调,如同无形的枷锁,束缚了干部的手脚,冷却了干事的热情,与乡村振兴的澎湃浪潮格格不入,必须引起高度警惕并坚决予以破除。

“多干多错”现象,常被形象地比喻为“洗碗效应”:碗洗得越多,打碎的风险自然越大。在基层工作中,直面纷繁复杂的矛盾、急难险重的任务,探索未知领域、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甚至失误。然而,若因此将“多干”与“多错”简单划等号,进而推崇“少干”或“不干”的“避险哲学”,则无疑是因噎废食,背离了公职人员的职责使命。这种心态滋生蔓延,会严重侵蚀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导致政策空转、服务缺位,最终损害的是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乡镇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其工作状态直接关系到发展大局的稳定与活力。若任由“不干不错”的歪风滋长,势必会形成“中梗阻”,削弱党的执政根基。

深究其因,“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心态的滋生,既有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也有体制机制上的短板。一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有时工作评价过于侧重显性、短期成果,对探索性失误的包容度不足,或者“一错否决”的简单化处理,让实干者寒心。二是责任与权益不够匹配。“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任务重、压力大,但相应的保障激励、容错空间若未能同步跟上,容易挫伤积极性。三是“劣币驱逐良币”的负向效应。若“老好人”、“太平官”反而能安稳度日,而实干者却因偶尔失误受到苛责,便会形成错误的导向。四是部分干部理想信念滑坡,宗旨意识淡薄,缺乏担当作为的内生动力。

破除这一顽疾,需多管齐下,综合施治,为担当者撑腰,为实干者鼓劲。首要的是树立鲜明的实干导向。 在选人用人上,要突出实践、实绩、实效,真正把那些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服务群众一线敢闯敢试、业绩突出的干部识别出来、重用起来,形成“有为者有位、能干者能上、优秀者优先”的良性循环。关键在于健全科学的容错纠错机制。 要明确容错的界限、标准和程序,区分是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还是因明知故犯、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为那些出于公心、担当尽责,在推动发展、改革创新中出现的非主观过错提供必要的包容空间,让干部能够卸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重要保障是优化考核评价与激励保障。 要完善差异化、精准化的考核指标,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显绩与潜绩相统一。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使考核真正成为激励担当的“指挥棒”。同时,要切实为基层减负松绑,减少不必要的文山会海、过度留痕,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谋发展。还要在待遇保障、职级晋升、人文关怀等方面向基层倾斜,增强干部的归属感和获得感。根本在于强化思想淬炼与能力提升。 要加强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深刻认识“不干”本身就是最大的“错”。同时,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基层干部应对复杂局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在“多干”中增长才干,减少“错”的几率,提升“干”的成效。

乡镇天地广阔,基层大有可为。面对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我们绝不能允许“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消极哲学侵蚀我们的事业根基。唯有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误、崇尚实干的良好政治生态,才能充分激发广大基层干部“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让他们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奋勇争先,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担当奉献,真正汇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团队、罗汉寺街道 李满)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