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9月30日讯 70岁刘先生的遭遇像一面镜子,照出直播带货乱象里最刺眼的角落:一场以健康科普为名的直播,将普通纺织产品包装成“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的藏红花四件套,精准击中老人的失眠焦虑,待钱款到手后,直播间证据消失、线下门店关门,只留下满心期待化为泡影的老人 。这种专坑老年人的新骗术,比单纯的售假更可恨,它透支的是健康渴望,摧毁的是消费信任。
骗术的得逞,藏着对老年群体心理的精准算计。直播间里“家人们”的亲切称呼、从科普到带货的自然过渡,营造出堪比熟人社交的情感氛围。对空巢老人而言,这种被关注的温暖恰恰是情感刚需,当主播把“治病功效”说得斩钉截铁,理性判断便容易被情感依赖取代 。更阴险的是“特价名额有限”的饥饿营销,利用老年人怕错过优惠的心理,迫使他们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仓促下单。刘先生的经历并非个例,从压片糖果变“神药”到羊奶宣称降血压,不法商家始终盯着同一个靶心——老年人的健康焦虑与情感缺口。
这类骗局的嚣张,更源于“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隐蔽操作。商家深谙直播生态的漏洞:先以公域科普引流,再通过私域直播完成交易,一旦出现问题就注销账号、关闭门店,让消费者维权时“无迹可寻”。刘先生找不到交易证据、面对紧锁的店门束手无策的困境,正是许多受骗老人的共同遭遇。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骗局正在形成产业化链条,从话术设计、流量操控到售后跑路都有固定流程,成本极低却利润惊人,之前就有案例显示成本1.2元的产品能卖到99元,主播佣金高达80元。
遏制这类“坑老”乱象,不能只靠老人提高警惕。新出台的《直播电商监督管理办法》明确将虚假营销列为重点整治对象,要求平台建立主体库和监测系统,对高风险直播精准监管 。抖音等平台也已出台新规,细化“过度营销”界定,对虚假宣传实施禁播处罚。但法规落地需要“穿透式监管”,尤其要盯上那些限制55岁以下入群的私域直播间,破解其信息封闭的壁垒,让虚假宣传无处遁形。
对子女而言,再多的监管也替代不了亲情守护。不少老人受骗后不愿告诉子女,既怕被埋怨也怕伤自尊。多花点时间陪老人聊聊手机里的新鲜事,帮他们甄别“绝对化用语”的陷阱,讲解12315投诉流程,远比事后补救更有效 。当老人知道子女是可靠的后盾,面对直播间的花言巧语时,自然会多一分清醒。
直播电商本该让优质商品走进千家万户,而非成为收割老人养老钱的工具。刘先生的“失眠床单”警示我们:整治这类骗术,既要靠监管部门的利剑出鞘,靠平台的责任担当,更要靠家庭情感的温暖护航。唯有多管齐下,才能撕碎“养生骗局”的伪装,让老年人在数字时代消费得安心、活得舒心。
(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团队、罗汉寺街道办事处 杨虹)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