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用好“快牛”更带好“慢牛”:破除乡镇干部管理中的“鞭打效应”

2025-09-30 10:22:31 编辑:拓

本网9月30日讯 在乡镇基层工作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干部能力突出、责任心强、办事麻利,被视为“快牛”,于是急难险重的任务源源不断地压到他们身上;而另一些干部则节奏缓慢、效率不高,成为“慢牛”,承担的工作量相对较轻。久而久之,“快牛”因长期超负荷运转而身心俱疲,甚至被“累垮”;“慢牛”却因缺乏压力和动力而“依旧”慢行,整个团队的积极性与工作效率不升反降。这种现象,正是“鞭打快牛”这一管理误区的生动写照,亟需引起我们的警惕和反思。

“鞭打快牛”看似在短期内最大化地利用了优质人力资源,确保了重点任务的推进,但从长远看,其危害不容小觑。其一,它严重挫伤了“快牛”的积极性。能者多劳本是常态,但若“多劳”未能与“多得”(包括精神荣誉、晋升机会等)合理匹配,反而因“能干”而承受不成比例的负担和压力,必然导致公平感缺失,滋生“干得越多,差错越多,压力越大”的委屈心理,使其逐渐从“快牛”变为“疲牛”,甚至萌生“不如慢牛”的消极念头。其二,它变相纵容了“慢牛”的惰性。当“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在责任承担和结果评价上区别不大时,便形成了事实上的“逆向激励”,助长了“等靠要”思想,使得“慢牛”安于现状,缺乏改进提升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其三,它损害了整体战斗力。一个健康有活力的团队,应是人尽其才、共同奋进的集体。“快牛”累垮,“慢牛”依旧,会导致团队结构失衡,工作链条出现短板,最终影响乡镇全局工作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究其根源,“鞭打快牛”现象的背后,暴露出的是乡镇干部管理中可能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一是工作任务分配机制不够科学。有时过于依赖路径习惯,未能根据干部特长、岗位职责和任务性质进行精准、均衡的分配,导致工作“能者过劳”。二是考核评价与激励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绩效考核的精准度、区分度不足,未能有效识别和奖励“快牛”的额外贡献,也未能对“慢牛”形成硬约束;在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福利待遇等方面,对实干担当者的激励力度可能仍显不足。三是干部能力建设与关怀机制存在短板。对“快牛”的培训提升和长远发展规划关注不够,对其身心健康关怀不足;对“慢牛”的帮带转化、能力提升措施针对性不强,未能有效激发其潜能。

破解“快牛累垮,慢牛依旧”的困境,关键在于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变“鞭打快牛”为“用好快牛、带好慢牛”,激发整个干部队伍的活力。

首先,必须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任务分配与负荷评估机制。 乡镇领导要像“调度员”一样,通盘考虑工作任务量和干部承受力,力求均衡分配,避免将重担长期压于少数人身上。要探索建立工作量评估机制,确保任务分配相对公平。同时,要善于识别干部特长,让合适的人做擅长的事,提升整体工作效率。

其次,要完善精准有效的考核激励体系。 考核要突出实绩导向,强化结果运用,真正让“快牛”香起来、“慢牛”坐不住。要将承担急难险重任务的表现和成效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并在评优评先、职级晋升、物质奖励等方面予以鲜明体现,实现“多劳者多得、绩优者优先”。同时,也要设立必要的警示和鞭策措施,对慵懒散漫、履职不力的“慢牛”形成有效约束。

再次,要强化干部能力提升与人文关怀。 对于“快牛”,不能只“用”不“育”,要为其提供更多学习培训、开阔眼界的机会,帮助其提升综合能力,缓解本领恐慌;更要关心其身心健康,落实休假、体检等制度,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让其有持续奔跑的“续航力”。对于“慢牛”,则要加强教育引导和帮带培训,帮助其找准问题、提升能力、激发内驱力,促使其由“慢”转“快”。

最后,要积极营造担当作为、比学赶超的团队文化。 大力倡导“实干光荣”的价值观,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分享经验心得等方式,营造尊重实干者、关爱奋斗者的良好氛围。鼓励团队协作,引导干部之间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形成“快牛”引领、“慢牛”跟进、万马奔腾的生动局面。

乡镇工作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基石。唯有坚决摒弃“鞭打快牛”的短视行为,着力构建科学高效、公平公正、充满关怀的干部管理新格局,才能保护好、发挥好每一位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快牛”跑得更欢、“慢牛”奋起直追,共同为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磅礴而持久的动力。

(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团队、罗汉寺街道 李满)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