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假装上班”走热:一场关于职场焦虑与自我调节的荒诞剧

2025-09-30 10:23:04 编辑:拓

近来,一种名为“假装上班公司”的新奇业态在多地悄然兴起。从杭州到东莞,从北京到上海,这种“付费上班”的模式迅速引发关注。年轻人只需支付三四十元,便能在布置成职场模样的空间里体验“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不用打卡、可以摸鱼,甚至包午饭。这场荒诞剧的背后,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对职场秩序的渴望、对身份焦虑的逃避,以及共享经济时代下职场形态的深刻变革。

“假装上班”的走热,首先源于一群特殊群体的现实需求——职场过渡者。对这些人而言,“假装上班”并非简单的“演戏”,而是一种维持生活秩序、缓解心理压力的实用策略。以25岁的南京应届生Ryan为例,他回国后因找不到合适工作,父母的催促与自我价值的迷失,让他选择每天花40元到“假装上班公司”打卡。在这里,他通过刷招聘APP、修改简历、投简历等“仪式感”行为,重新找回了生活的节奏。“假装上班”通过提供真实的办公场景与同事互动,暂时填补了这种需求空白,成为职场过渡者的“心理安全垫”。

“假装上班”的走热,引发了社会各界的争议。支持者认为,它满足了多样需求,是现代办公的新选择;反对者则担忧,其涉嫌法律风险,且可能误导年轻人对职场的认知。从个人发展角度看,“假装上班”虽能提供短期心理慰藉,但若长期沉迷于“摸鱼”与“表演”,可能荒废技能提升与职业成长的机会。从社会就业大局看,“假装上班”若成为普遍现象,可能传递错误的职场价值观。初涉职场的年轻人若将职场视为“游乐场”,将劳动视为消遣,可能削弱拼搏精神,影响整体就业生态。此外,部分商家利用失业者的困境“趁火打劫”,将焦虑转化为盈利筹码,缺乏社会担当与道德底线。

要使其从“噱头”转化为可持续的职场辅助模式,需从个人、企业、政府三方面破局。对个人而言,“假装上班”可作为短期调节工具,但不可替代实质性的职业成长。年轻人应利用这段时间提升技能、积累资源,而非沉迷于“表演”。对企业而言,“假装上班公司”需转型升级,从提供基础办公空间到叠加职业培训、灵活就业撮合、创业孵化等服务,打造职场的“加油站”。例如,与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合作开设简历制作课程,或联合企业举办需求对接会,为年轻人提供真实可触的成长助力。对政府而言,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假装上班公司”的运营,避免其沦为非法活动的场所。同时,提供更多普惠性共享办公空间、组织职业技能交流活动、开展心理疏导服务,从根本上缓解年轻人的生存焦虑与情感需求。当社会能够提供更包容的环境与更创新的服务,当每个人都能回归真实的生活与工作,“假装上班”的需求或许将自然消退。

“假装上班”的走热,是一场关于职场焦虑与自我调节的荒诞剧,唯有通过个人努力、企业转型与社会托举,才能让“假装上班”从“避风港”变为“加油站”,最终助力年轻人走向真实可触的职业成长之路。(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团队、罗汉寺街道办事处  夏芳婷)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