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10月21日讯 主播在镜头前挥舞着“祖传秘方”,声称“一剂药根治糖尿病”;“三甲医院专家”在短视频中推荐高价保健品,链接直通购物车;更有甚者,伪造医生身份,用“饿死癌细胞”“食物相克”等惊悚言论收割流量……在短视频、直播平台,医疗科普的“流量陷阱”屡见不鲜。当伪科普披上“权威”外衣,当健康焦虑被转化为商业利益,正向医疗科普的破局之道何在?
近年来,医疗科普成为短视频平台的“流量密码”。截至2025年8月,全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突破10.74亿,其中92.1%的用户通过短视频接触健康科普内容。然而,流量狂欢背后,乱象丛生:一方面,非医务人员套用白大褂,伪造“中医世家”“高学历博士”人设。另一方面,部分“网红医生”跨专业输出,从“生酮饮食治癌”到“耳折痕预示冠心病”,伪科学言论通过算法推荐扩散,误导公众认知。
这些行为不仅稀释医疗行业公信力,更直接威胁公众健康。例如,有乳腺癌患者轻信“果蔬断食疗法”,放弃正规化疗,导致肿瘤扩散。当健康科普沦为“流量生意”,其危害远超商业欺诈,更可能成为生命的“隐形杀手”。
面对乱象,国家多部门重拳出击。2025年,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构建全流程监管体系:要求平台区分医师、护士、药学技术人员等类型,分类核查医师资格证、执业证等材料,并在账号主页显著展示资质信息。明确要求标注信息来源,禁止恶意编造、拼接发布不准确信息,严禁以介绍健康知识为名变相发布医疗广告。
医疗知识具有强专业性,需通过通俗化表达降低理解门槛。将医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场景。如讲解结直肠癌时,结合“腹痛、腹泻、体重下降”等常见症状,提醒公众及时就医。通过直播答疑、案例分享增强参与感。上海某医院开展“糖尿病管理”系列直播,观众提问量超万条,有效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正向医疗科普的目标,不仅是传递“是什么”,更要引导公众探索“为什么”“怎么办”。这种思维跃升,需通过创新形式实现。科普微短剧《回到三国当名医》通过重现历史场景,串联古代中医智慧与现代医学知识,让观众在笑声中收获知识。当科普从“单向灌输”转向“双向共鸣”,其影响力方能真正渗透至日常生活。
未来三年,随着“专业机构主导+智能技术支撑+多方协同治理”格局的形成,一个兼具科学性、公益性与市场活力的医疗信息生态系统,必将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持久动力。正如人民时评所言:“大医治未病。”当更多医生从诊室走向屏幕,当优质科普内容占据主流市场,我们终将迎来一个信息清朗、科学普及的健康新时代。(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团队、罗汉寺街道办事处 夏芳婷)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