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短剧《折腰》下架:流量狂欢终须让位于 行业规矩

2025-10-21 10:26:32 编辑:拓

本网10月21日讯 上线不足12小时便全网下架,剧情定格在第27集的伏笔成了未竟的悬念,短剧版《折腰》的“一日游”轨迹,恰似短剧行业野蛮生长与规范治理碰撞的缩影。这部以“长剧不敢拍的尺度”为宣发噱头的作品,终究在监管红线与市场准则的双重约束下黯然退场,为狂飙的短剧市场敲响了振聋发聩的警钟。

《折腰》的下架绝非偶然,而是精准触碰了行业积弊的“雷区”。从内容创作看,其将原著“谋略贵女”的核心设定弱化为吸引眼球的符号,用露骨戏份充当卖点,让本该贯穿始终的权谋叙事被情欲片段裹挟。更值得警惕的是创作伦理的失位,剧中多处元素被指与长剧版高度重合,却在宣发中刻意贬低原作,这种“抄袭式营销”进一步引发市场反感。此类“以低俗换流量、以抄捷径博关注”的创作逻辑,正是部分短剧创作者的迷思——在“短平快”的行业节奏下,打磨内容远不如炒作话题来得高效。

这场下架风波更凸显了监管与市场的双重收紧。当下正值广电总局短剧专项整治的关键期,2024年已有超1200部违规短剧下架,2025年分层分类审核制度更趋细化,“微而不弱、短而不浅”的创作标准已明确。《折腰》却以相关话题刷爆亿级阅读量,这种顶风操作无疑是对行业底线的公然挑战,最终导致平台被暂停新增立项30天,付出了沉重代价。

事件背后,是短剧市场的深刻撕裂:一面是用户规模达6.96亿、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达634.3亿元的爆发式增长,资本与流量纷纷涌入;另一面是“二八定律”下,大量作品依赖擦边内容、投流续命的生存困境。当长剧版凭扎实叙事成为爆款时,短剧版却因投机取巧夭折,两种创作路径的口碑分野,早已给出了市场选择的答案。

值得庆幸的是,行业转型的信号已然清晰。从《狮城山海》《去桃花盛开的地方》等优秀作品涌现,到“微短剧+”行动计划推动作品跨界非遗、文旅等领域,精品短剧正以“小切口、大共鸣”打破公众偏见。监管层更在推进《微短剧管理办法》制定,以法治手段厘清内容边界,引导行业从“速度优先”转向“质量至上”。

《折腰》的退场,实则是行业升级的必然代价。当用户审美阈值持续提升,当监管体系日趋完善,靠擦边球博出位的老路已走到尽头。短剧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尺度,而是在分钟级时长里讲好故事的能力,是兼顾娱乐价值与社会准则的自觉。

这场下架风波终会平息,但留下的警示永不过时:短剧可以短小,却不能短视;可以追求流量,更要坚守底线。唯有摒弃投机取巧,拥抱精品创作,这个千亿市场才能真正实现“短而美”的可持续发展,在规范中走向繁荣。

(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团队、罗汉寺街道办事处 杨虹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