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开学,课后延时服务再度成为社会焦点。这项旨在破解“三点半难题”的民生政策,在实践中却陷入“冰火两重天”的困境:双职工家长赞誉其为“救命稻草”,另一部分家长却抱怨“自愿变强制”;孩子们奔波于教室与作业之间,老师们也在超负荷工作中疲惫不堪。
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政策初衷美好,解决接送难题、发展学生兴趣、减轻课业负担。现实中,部分学校确实通过丰富的社团活动实现了这一目标,足球、编程、书法等课程让孩子们兴致勃勃。然而更多学校却让延时服务异化为“第二课堂”:讲新课、赶进度,学生作业不减反增,户外活动时间被挤压。更让家长不满的是,“自愿参与”原则在不少地方形同虚设,教师暗示、全班“齐步走”等现象时有发生。
与此同时,教师群体也成为隐形的负重者。本已满负荷工作的老师们,因延时服务不得不延长在校时间,面临工作家庭难兼顾、补贴微薄等困境。“早上出门送不了孩子,晚上回家比孩子还晚”道出了多少教师的无奈。
困境背后的深层症结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政策执行中的“一刀切”思维。不同家庭的需求各异:双职工家庭迫切需要,有老人接送的则无需此项服务。将课后服务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必然引发抵触。同时,在教育评价体系未根本改变的背景下,学业成绩仍是重要指挥棒,学校自然倾向于将延时服务用于学科教学。加之保障机制不足,教师报酬与付出不匹配,课程开发资源有限,都制约着服务质量。
破局之道:精准施策方能行稳致远
要让这项政策真正惠民,需要在三个方面着力:
首先,坚守“自愿”底线。课后服务是为有需要家庭提供的补充服务,绝非义务教育延伸。必须杜绝任何形式的强制参与,将选择权完全交还家长。
其次,明确“非学科”定位。延时服务应侧重体育、艺术、科技等素质拓展,而非变相补课。学校可引入社会资源弥补师资不足,确保学生每天锻炼时间,努力实现“作业不回家”。
最后,健全保障机制。建立合理的教师报酬和补偿制度,推行“弹性上下班”,给予人文关怀。同时探索“校内保障+社会补充”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丰富课程内容。
课后延时服务是一项充满善意的政策,其价值不在于延长在校时间,而在于让延长的每分钟都充满教育温度。唯有摒弃“一刀切”思维,尊重差异、优化内容、保障权益,才能让这项政策走出争议,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缓解家庭负担的暖心工程。
(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团队、罗汉寺街道办事处 黄怀亮)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