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松花江畔的汽笛再次长鸣,一列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缓缓驶出同江铁路口岸。截至11月16日,这座中欧班列东通道的关键节点,今年已开行80趟中欧班列,累计273列的通行纪录与1400万吨的货物吞吐量,用铁路运输的硬核数据,书写着向北开放的亮眼答卷。从黑土地延伸向欧亚大陆的钢轨,正成为连接内外、激活发展的黄金纽带。
作为我国唯一通过跨江铁路大桥联通境外的口岸,同江的铁路优势从诞生之初便自带亮点。较传统线路缩短809公里的运距、节省10小时的时效,让这条钢铁通道刚亮相就成为中欧班列的优选线。三年间,铁路部门持续加码硬件投入,龙门吊从18台增至25台,高架式履带挖掘机精准补位,将单车换装时间从2小时压缩至30分钟内,用设备升级撑起运输效率的飞跃。这种硬件赋能的背后,是铁路人让每一米钢轨都发挥最大效能的通道价值的深刻诠释。
铁路的智慧不仅在于设施升级,更体现在服务与机制的创新。数字口岸系统让通关告别纸质流程,关铁企三方协调机制动态破解堵点,班列口岸停留时间从48小时锐减至数小时,真正实现到站零等待、出站零延时。从2023年首趟班列试水,到如今通达欧洲14国、连接国内60多座城市,从单一大宗商品到汽车配件、铝锭、食品等十余类货品,同江铁路口岸的辐射力提升,离不开铁路运输网络的精准对接与流程优化。这种软硬兼施的改革,让中欧班列跑得更快、载得更满。
同江的崛起,更是铁路助力区域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作为中欧班列东通道的重要一员,它有效分流了满洲里、绥芬河等口岸的运输压力,形成三大口岸协同发力的格局。正在推进的佳木斯至同江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将让后方线路通过能力提升3倍,为运量增长预留充足空间。铁路运输的高效、稳定,不仅让黑龙江的优质产品便捷出海,更吸引沿线形成产业集群,推动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质变,为东北振兴注入强劲铁路动能。
钢轨延伸处,开放无止境。同江铁路口岸三年间的跨越式发展,是中国铁路高质量服务对外开放的缩影。273列班列的汽笛声、1400万吨货物的流转量,见证着钢铁动脉的承载力与创造力。随着铁路网络的持续完善、运营效率的不断提升,这条向北开放的黄金通道,必将承载更多合作机遇,在亚欧大陆上续写互联互通的新篇章,让黑土地的开放活力沿着钢轨源源不断地涌向世界。(侯利彬)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