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10月21日讯 谈起物业,总绕不开民生话题。物业虽小,但连着大民生,物业服务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感。而近年的物业行业现象和矛盾频出:业主不满服务质量导致物业频繁更换、物业擅自占用公共区域盈利、物业收取高昂的服务费导致难以运行等,形成的“服务打折扣、收费不透明、监管难及时、维权门槛高”局面,成为人们的共同困扰。说到底,物业服务的本质,是为民生需求提供解决方案,更是基层治理能力的体现,要精细化基层治理,让靠近民生的“最后一米”,抵达民生的“幸福湾”。
精细化基层治理,物业的管理需要“制度创新”。服务标准要规范,权责边界要明晰,整治乱象要长远立足。当前物业纠纷和矛盾频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物业、业主以及主管部门的权责关系模糊,导致“交钱不管事、出事没人管、维权诉无门”。政府需以法规修订为基础,让各方主体明确规矩,分清责任。执法权限、处罚标准应精细化、具体化。在服务标准上,可推行分级分类管理,依据绿化养护、安保配置、设施维护等指标划定物业等级,对应不同收费标准,杜绝“低服务高收费”现象。在信用评价上,要建立物业信用评价体系,服务质量、投诉处理等量化为积分形式,让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限。摒弃老旧的管理模式不断创新,让管理制度活起来,不断优化管理细节、时刻为民考虑,就能为民生的“最后一米”提供保障。
精细化基层治理,物业的管理需要“智慧赋能”。政府应借助数字化赋能,破除信息壁垒,让物业服务在“阳光下运行”。物业管理过程中,“最大障碍”是信息的滞后、业主信息知晓的不对称:物业费花在哪、公共收益有多少、公共维修基金余额等。做到这些的可视化,或许可以借鉴案例:“小区可信档案馆”。区块链技术为核心,资金可溯,物业公共收益、维修资金等信息全量录入;维修留痕,维修的时间、材料、费用等信息实时上链形成动态管理台账。“一户一码数字化平台”:建立动态民情数据库,居民扫码提交诉求,直接关联后台智能化系统。这种基层共治实践与理念,生动诠释“群众事群众共管。基层事政府协调,矛盾解决在基层,基层问题不上交”的治理智慧。
精细化基层治理,物业的管理需要“党建引领”凝聚治理合力,破解共治难题。政府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搭建多方共治平台:业主、业委会等多元主体的热情参与并回馈,停下物业管理“独角戏”。推广“红色物业”,强化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物业联盟;让党员带头参与物业监督、调解矛盾。在业委会建设上,主管部门应提供“全流程指导”、层层把关,涵盖筹备、选举,再到履职规范,破除“业委会成立难、履职难”现状。同时建立“物业+社区”矛盾调解机制,通过“码上办”平台快速响应诉求,把纠纷化解在基层,让“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
物业的服务是基层治理能力的体现,物业管理没有“暂停键”,基层治理永远“进行时”。从制度建设到明晰权责界限,从智慧赋能到党建引领,政府部门唯有始终站稳群众立场,把民生融入治理细节,方能破解物业治理的“急难愁盼”,让每个小区都充满烟火气与幸福感,让“民生大事”落地成为“幸福实景”。
(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团队、罗汉寺街道办事处 胡丁)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