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10月21日讯 一场在喜马拉雅山脊绽放52秒的烟花秀,最终炸出的不是艺术奇观,而是生态保护的疮疤、商业诚信的裂痕与行政监管的漏洞。蔡国强团队与赞助商始祖鸟联手打造的《升龙》表演,从“致敬自然”的宣传噱头沦为“伤害自然”的现实闹剧,官方通报的15.29亩草甸破坏、10名干部追责等结果,为所有标榜“艺术与自然共生”的行为敲响了沉重警钟。
艺术创作绝不能成为生态破坏的“免罪符”。作为国际知名的烟花艺术家,蔡国强理应知晓高原生态的脆弱性——这片平均海拔4600米的区域,草毡层厚度不足20厘米,自然恢复周期长达50至100年,人工修复近乎不可能。但为了追求“火龙跃雪峰”的视觉冲击,其团队不仅沿山脊密集钻凿孔洞,更纵容施工机械碾压草甸,将艺术表达异化为对自然的征服。更讽刺的是,这个因环保风险被日本、法国接连拒绝的项目,竟能在中国生态敏感区落地,暴露的不仅是创作者的伦理失位,更有对不同区域生态标准的双重态度。真正的大地艺术应如作家李娟所言,“穿越大地而不留痕迹”,而非以不可逆转的生态损伤为代价书写所谓“艺术史”。
商业营销的环保人设终究经不起现实检验。始祖鸟长期标榜“敬畏自然”的品牌理念,却为这场破坏性表演提供赞助,其宣称的“环保可降解材料”“全面清理现场”等承诺,被央视记者的实地调查逐一戳破。溪流边的废弃发射筒、草甸上的火药残渣与塑料垃圾,以及当地村民自发清运的身影,形成了对品牌诚信的辛辣反讽。更令人不齿的是其“对内敷衍、对外甩锅”的双标操作:中文声明轻描淡写“呈现偏差”,英文公告却承认“违背核心价值观”,这种投机取巧的公关策略,最终导致母公司单日市值蒸发125亿港元,印证了“虚假环保终将付出商业代价”的朴素真理。
行政监管的缺位是这场风波的关键推手。通报明确指出,该项目是江孜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未经集体研究批准”的违规决策,跳过了必要的生态评估流程。这种“一拍脑袋”的审批模式,本质上是政绩冲动凌驾于生态红线之上的短视行为。高原草甸不是随意试错的“实验场”,冰川周边6公里的敏感区域更不应成为监管盲区。10名干部被追责的处理结果,彰显了“生态保护无特权”的底线思维,但更值得深思的是如何完善前置审批机制——若能在项目启动前落实生态评估、公开听证等程序,本可避免这场“用环境换噱头”的闹剧。
烟花易冷,生态难复。如今蔡国强的道歉声明已随硝烟散去,但15亩草甸的修复需要数十年光阴,雪豹等珍稀动物受到的惊扰难以估量,冻土中潜藏的重金属污染更需长期监测。这场风波留下的三重警示振聋发聩:艺术创作要有伦理边界,商业营销要有诚信底线,行政决策要有敬畏之心。当所有对自然的“致敬”都必须以保护为前提,当所有“宏大叙事”都不能突破生态红线,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艺术、商业与自然的共生共荣。否则,再璀璨的烟花,也只会照亮人类对自然的漠视与贪婪。
(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团队、罗汉寺街道办事处 胡彦瑞)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