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创新为轨 枢纽为窗——四中全会精神照亮铁路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5-11-17 18:06:31 编辑:拓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10次提及“科技”、8次强调“创新”,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确立为战略部署,为产业升级锚定方向。CR450动车组划破天际的453公里时速,广州南站日均30万人次客流的智慧承载,正是铁路系统践行全会精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彰显了中国高铁从技术领跑向生态赋能的进阶之路。

科技自立自强是铁路创新的核心底色,这正是四中全会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十四五”以来,中国高铁跳出技术跟随的路径依赖,以CR450科技创新工程为载体,组建铁路科技创新联盟联合攻关,突破了永磁牵引、减阻降噪等三大系统技术,实现运行阻力降低22%、能耗下降20%的国际领先成果 。当试验时速453公里、相对交会时速896公里的纪录诞生,不仅刷新了“全球最快高铁”的认知,更印证了全会提出的“科技自立自强是新质生产力的根与魂”的深刻内涵。与日本新干线、德国ICE等320公里的运营时速相比,CR450以400公里设计运营时速领跑全球,让“中国标准”成为世界高铁发展的新旗帜。

广州南站则将全会精神转化为枢纽赋能的实践样本,让科技创新惠及民生福祉。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门户,这座超大型枢纽通过客调命令智能管理系统、岗位作业分析系统的协同发力,实现46个客运营业站的统一智能管控,在每小时3万人次的高峰客流中保障服务高效有序。从连廊直通高铁站的智能建造足球场,到联动写字楼群形成的城市综合体,广州南站早已超越单纯交通节点的定位,成为“科技创新+产业融合”的示范平台。这种“交通枢纽+城市生态”的创新模式,既破解了超大站运营难题,更践行了全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技术进步转化为群众可感知的出行体验。

铁路创新的深层价值,在于构建起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发展生态。CR450的技术突破为铁路装备产业树立了标杆,其轻量化、智能化技术正向上下游延伸,带动新材料、精密制造等产业链升级;广州南站的智慧改造则打通了交通与商业、体育、办公的场景壁垒,让高铁速度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动能。二者一“动”一“静”、一“速”一“融”,共同响应了全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要求,为新质生产力在铁路领域落地生根提供了鲜活范式。

从CR450的技术攻坚到广州南站的枢纽升级,铁路系统的创新实践生动诠释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从来不是孤立的技术突破,而是体系化的协同演进。站在新的发展起点,铁路系统更应持续以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把创新基因融入铁轨肌理,让CR450的速度优势与广州南站的枢纽优势深度叠加,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勇毅前行,为中国式现代化铺就更宽广的铁路通途,让科技创新成为支撑国家发展的坚实力量。(黄惠萍)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