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轨纵横延伸,班列往复穿梭。在粤港澳大湾区,铁路正从交通“大动脉”升级为发展“先行官”。
一列满载货物的集装箱班列从江门铁路货场鸣笛启程,驶向南沙港。这趟于2025年11月10日正式开通的“江门—南沙港”海铁联运快线,不仅是一条物流新通道,更是铁路部门主动融入大湾区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的有力体现。它以铁路为主导,高效串联起制造端与出海口,彰显了铁路在现代物流体系中的核心价值。
一、铁路先行,打通湾区融合“任督二脉”
南沙港铁路作为首条深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自贸区的客货双线铁路,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国铁集团以高度的前瞻性布局,打通了这条长89.24公里的关键线路,从根本上改变了珠江西岸的物流格局。
过去,货物出海需经历多次中转,流程繁琐、耗时漫长。如今,铁路以“我”为主,构建新流程——货物在江门站完成高效集结与编组,依托定点、定线、定时的班列化开行,实现“当天发货、次日装船”。这一转变,不仅节省了2次驳船、4次装卸环节,将运输时间压缩3天以上,更以降低约15%的综合成本,直接让利实体经济,体现了铁路服务国家战略的精准性与高效性。
二、铁路主导,构建协同共赢“生态圈”
这条快线的成功,关键在于铁路从“运输提供者”向“组织引领者”的角色转变。广铁集团主动牵头,联合港口、船公司与制造企业,共同设计了“一次委托、一单到底、一箱到底”的全新服务模式。
在这一过程中,铁路是规则的协同制定者与流程的整合者。江门铁路物流营业室深入市场前端,精准把握客户需求,通过试运行磨合方案,最终促成快线稳定开行。同时,铁路通过将部分场站业务委托港口统一管理,实现了“路港”生产计划一体化,这并非简单的业务外包,而是以开放姿态优化资源配置,最终提升了整个链条的效率和可靠性。
三、铁路赋能,锻造产业链条“韧实力”
海铁联运的快线,其价值远不止于物流本身。铁路以其大运量、高准时、低排放的天然优势,为湾区产业注入了确定性。
对于江门乃至珠江西岸的企业而言,这条由铁路保障的稳定出海通道,使其在制定生产计划、参与国际竞争时更有底气。客户计划将月发送量提升至500柜并实现“重去重回”,正是对铁路运输可靠性的最大认可。更深层次看,铁路将内陆制造带与世界级港口群无缝链接,极大地增强了大湾区参与“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的底气与韧性,服务构建了新发展格局。
四、铁路未来:从“连接线”到“价值网”
展望未来,铁路在大湾区的角色将愈发重要。不断加密的铁路网络,特别是城际铁路与国家干线的“无缝衔接”,正使“轨道上的大湾区”从蓝图走向现实。
铁路的雄心不止于客运。正如“一单制”铁水联运班列的成功所展示的,铁路正通过深度的市场化改革,打破行业壁垒,构建更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南沙港站推动的“站、机、货一体化改革”,正是铁路内部提质增效、主动对接市场需求的缩影。可以预见,铁路将不仅是货物的承载者,更是高端要素的整合者、区域价值的创造者。
当便捷的高铁票证成为生活日常,当稳定的班列驱动着产业脉搏,铁路早已超越其物理属性,成为深度融合发展的基石。这条由钢轨铺就的通道,正将粤港澳大湾区紧密联结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命运共同体。(文:吕泽乾)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请联系15632383416,我们将尽快处理。
